2008年10月30日 星期四

中國的三次金融危機和梁啟超的信託精神

中國的三次金融危機

  股票市場最初的起源是由於歐洲在17、18世紀的時候到處連年征戰,各國都打得民窮財盡。怎麼辦?一些國家就開始發行戰爭債券,發行了以後還不起就開始打白條。打白條還是還不起,就發明瞭股票市場。股票市場英文怎麼講?Stock,原來的意義叫做白條,白條市場。我們翻譯成股票,實際上就是欠債不還打的白條。但股票市場給白條賦予了新概念:這些白條很有價值的。價值在哪里?那就是白條帶來的未來的現金流。

  由此產生了第一次股票市場的危機。英國政府為向南美洲進行貿易擴張而成立了南海公司,並把南海公司的股票賣給公眾。他們說,南海公司從其他國家掠奪來的錢就是未來的寶藏,他們拿這句話騙第一批人,第一批傻瓜被騙了,再騙第二批傻瓜。第二批傻瓜又被騙了,價格拉的更高了,再騙第三批傻瓜。騙到最後一批,股市崩盤了,所以後來擬定了泡沫法案。到了1720年的泡沫法案,禁止這些公司--當時叫股份有限公司--運營達100年之久。甚至禁止銀行這個字眼,法國禁止銀行這個字眼達到150年之久,因為很多人向銀行借錢炒股造成了泡沫。因此1720年泡沫法案基本上禁止了股份有限公司,禁止了銀行。

  南海泡沫與法國的密西西比泡沫事件、美國1929年金融危機一起,被認為是歷史上最為慘痛的三次股市崩盤,也被作為世界金融證券市場最為深刻的教訓載入史冊。但每次股市崩盤之後,都會有相應法律法規出臺糾正以前的錯誤。

  1840年,隨著西方堅船利炮打開國門,清帝國被迫對外開埠通商,股份制公司以及股票交易就這樣踏上了東方的土地。隨後的洋務運動,更是推動了股份制證券公司的發展。由於最初沒有證券交易所,股票交易大多在茶館中進行。那時每天早上,股票經理會來到一些著名的茶館,與買家一邊聊天、喝茶,一邊完成交易。19世紀60年代以後,上海外商證券交易非常活躍,市場上證券交易額日以百萬計,投機交易有時延至深夜。隨著股份制潮流湧動,上海、北平、天津、廣州、武漢先後掀起了設立交易所的熱潮。到1921年最高潮時,中國的交易所數目已接近200家,竟然位於全球第一。然而,畸形的發展卻讓早期的中國證券市場經歷了三次大崩盤,那麼,發生這三次大崩盤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1872年9月2日中國出現了第一次金融危機。當時上海《申報》有個評論,說買股票的人,不管這個公司是做什麼的,只要股票上市就去買,不問他的經營好壞,也不問賺錢沒有,就一頭熱去買。你是否覺得1872年《申報》這句話和我們現在的評論是一樣的?我們的悲劇就在這裏,我們缺乏英國法國的泡沫法案,也缺乏美國1934年的證券交易法,我們到現在仍然重蹈當時的悲劇。甚至用的術語、我們批評股民的話都和1872年是一樣的,這真是很可笑。我們同樣引進了西方制度,但是我們缺乏了監管,我們缺乏了有效的可執行的法令保護中小股民。

  第二次金融危機是20世紀初期,由於汽車工業的發展,需要大量的輪胎。輪胎是橡膠做的,所以英國蘭格制公司在上海開始利用橡膠這個概念發行、炒作股票。蘭格制公司1909年4月4日,股價是780兩,一個多月漲到了1160兩,一年之後,漲到了1475兩。也就是說一年翻兩番,除了中國的錢莊之外,滙豐銀行也加入到這場炒作裏面。到最後,1910年7月,價格太高了,全世界使用橡膠的國家開始壓價,中國這種以橡膠概念為主的股票市場,就在1910年7月全面崩潰。

  第三次危機發生在民國時期。1918年,北平成立了第一家股票交易所。第二年,在上海成立了交易所。到了1921年,全中國的交易所達到了140家。交易的東西除了股票之外,還包括布、麻、煤油、火柴、木柴、麻袋、煙、酒、沙土、水泥,什麼都交易,市場一片旺盛。到了1921年,錢莊看不下去了,他們通過銀行貸了大筆款項出去,什麼實業都不做了,都去炒股去了。到了1921年不曉得他們哪一根筋不對了,開始收回貸款,造成第三次的中國金融危機。

  可以看到,中國金融危機的問題和歐洲是一樣的,而且幾乎是一模一樣的,也就是利用股份有限公司隨意炒作,銀行參股,然後火上添油。

亂世智者梁啟超

  1922年,瘋狂的交易所熱潮終於降下帷幕。隨著門庭若市迅速變為門可羅雀,無法維繫的交易所紛紛破產,最終存活下來的交易所只剩下6家,信託公司也只剩下兩家。崩盤風潮使得傾家蕩產的人不計其數,受此牽連,商肆紛紛倒閉,經理職員辭職,自殺者也為數多多,中國進入了證券交易的冰河期。然而,在慘痛的現實面前,中國當時已經有睿智的思想家提出了世界級的解決方案,而日後美國、英國的證券市場正是按著這種解決方案的思路完成了股市的重建,那麼,如此睿智的中國思想家是誰呢?

  是梁啟超。他是當時最偉大的經濟學家。他說:"華人不善效顰,徒慕公司之名,不考公司之實。"我們只仰慕著公司的名字就開始炒股,而不考察公司的實際基本面。同時,他認為當時的中國股市缺乏"信",即缺乏信託責任。這個批評放到今天來用適不適合?比如大小非的問題,在2008年股市這麼低迷的情況下,我們上市公司的職業經理人竟然還敢拋出股票,讓股價跌的更凶。他們缺乏什麼?缺乏對中小股民的信託責任。

  梁啟超還指出中國股份有限公司的問題在哪里。宣統二年,就是在中國的股票市場第二次崩潰的時候,1910年,他寫了一篇談股份有限公司的文章。他說,股份有限公司必須在強有力的法制國家才能生存,法制化的建設,用嚴刑讓你不敢不有信託責任。他說中國則不知法制為何物,雖然在清光緒二十九年已經有公司法,叫做《公司律》,但他認為律文毫無價值,這個條文粗糙得很,而且即使律文完善也不會實行。到現在還是一樣,多睿智啊。

  第二,他認為股份有限公司必須有責任心強的國民才能夠成功,也就是說,必須有信託責任,而中國人則不知有對於公眾的責任。他認為,英國人所以以商雄踞天下的原因,是因為信託責任強。這個人在100年前對於股份有限公司理解之透徹,我覺得太不可思議了。他能夠在亂世直接看到問題的核心。

  我們假設在宣統二年,當梁啟超把這兩件事講出來之後,當時大清王朝的執政者能夠有這種睿智,接受到他的想法,我們也可能擬定一個法案,它的靈魂和美國1934年《證券交易法》的精神都是一樣的。

所以我們的股票市場跟歐美是一樣的,都曾因為股份有限公司跟銀行勾結,造成股市崩盤,都是一樣的。但是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呢?一個睿智的偉人告訴我們,你缺乏信託責任,缺乏良心,那就必須有法制化的建設讓你不敢不有信託責任,這才是股票市場能夠替中小股民創造財富的條件,這就是美國股票市場為什麼是全世界最偉大的市場的原因。美國人到了1934年才悟出這個道理,而我們宣統二年就知道。梁啟超的睿智很像指南針、火藥跟印刷術,很可惜這一切都是我們中國人創造出來的,但到最後我們沒有發揚光大。

2008年10月29日 星期三

檸檬市場理論:劣幣驅良幣

運用《檸檬市場理論》對當前市場現象以及經濟領域之外的運用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喬治•阿克洛夫1970年發表了名為《檸檬市場:品質不確定性與市場機制》的文章,喬氏從品質與不確定性之間的關係開始對汽車舊貨市場進行分析。他的分析表明:舊貨市場上賣主對汽車品質的資訊要比買主掌握的更多一些,也就是說在舊車市場上資訊分佈是不均勻的,是非對稱的。但是買主可依據經驗大致瞭解市場上舊車的平均品質,因此在交易時他們只願意依據市場的平均品質支付購買價格。在這樣的條件下,高於市場平均品質的舊車因無利可圖將退出市場,隨著市場上高品質舊車的退出,市場上舊車的平均品質就會下降,導致買主願意支付的購買價格也隨之下降,結果,又導致品質較高的舊車賣主被迫將車輛退出市場。如此迴圈,在一個品質分佈不均勻的市場中,品質最差的舊車將在品質最好的舊車淘汰出市場後,還會依次把品質較好,品質中等和品質較差的舊車依次淘汰,從而導致舊車市場無法存在。

  低品質車在美國被叫做“檸檬”,在舊車市場上買主不知道自己將要購買的汽車是品質好的,還是一輛“檸檬”,但他知道他可能買到“檸檬”的概率,因此他不會為任何車輛支付高於平均品質的價格。在許多市場中,買者利用一些統計資料來判斷他們將要購買的商品品質,在這樣的情況下,賣者就有動力提供低品質的商品以獲取高額的利潤。進而證明了是價格決定了商品品質,而非傳統經濟學所說的:品質決定價格。

  喬氏的論文還有一些簡單的數學模型,我聽說很多人見了數學字母就會腦仁疼痛,所以就不給各位添麻煩了。這個人憑這篇文章獲得了2001年的諾貝爾獎,並且成為資訊經濟學的經典文獻。

  經濟學的模型是建立在一定的約束條件之上的,而現實的市場要複雜的多,即使如此,該理論對現實的許多現象還是有著很強的解釋力。也為政府干預市場提供了理論依據。

  舉個簡單的例子:豬肉市場。

  一般的消費者不具備準確判斷豬肉品質的能力,和肉販子相比雙方對品質資訊的掌握是不對稱的,在這種情況下肉販子就有提供劣質豬肉的動力,最常見的就是給肉注水,以獲得高利潤。當我們知道在豬肉市場存在注水肉的時候,我們又無法鑒別具體的是那塊肉被注了水,我們就只能假定市場上的肉都是注水肉,所以我們只願意付注水肉的價格去買肉。假如有個肉販子是個敦厚之人,他告訴我們他的肉沒有注水,價格要高於市場的平均價格,我們肯定不會相信他,還會說只有傻逼才不會不給豬肉注水。這個敦厚的肉販子因為自己沒有注水的豬肉無法賣出合理的價格,只好退出市場,當然他還有一條路,那就是也學其他的肉販子一樣給肉注水。

  接下來整個市場就只有注水豬肉了,到了這個階段,一些肉販子為了獲得高於平均水準的利潤,開始鑽研更新的注水技術,於是乎豬肉的平均品質進一步下降。如果沒有政府的干預,這樣的市場不堪設想。當然,商家也可以通過簽發品質保證書的方式抵消品質不確定性帶來的影響,也可以通過建立品牌或者連鎖經營來確立自己的誠信經營。

  只要是買賣雙方存在著資訊不對稱,賣者為了獲取更大的利益,就有欺詐買者的激勵。前幾天看到一個記者調查[沒找到原文,憑記憶引用]:記者冒充感冒病人在北京各級醫院調查,只有一個醫生的診斷是記者沒病,只需休息身體即可恢復,其餘所有醫院都開出了平均一百多塊錢的藥。具體情況是專家開的藥費要少於一般醫生的,二級以上醫院開的藥費要少於二級以下醫院的。醫患雙方的資訊是極不對稱的,雖然病是在你身上,卻必須由醫生來確定你的治療,不蒙你蒙誰?

  經濟以外的事例也是這個道理,你買一份報紙,或是晚上七點鐘坐在電視機前,你想獲得新聞,但新聞掌握在政府手裏,政府為了有利於統治,這種目的激勵著它為你提供有利於其自身的新聞,而且把這種做法叫輿論導向,你因為根據經驗知道有相當一部分新聞並不可靠,但你卻不知道哪則新聞裏摻了水,你開始懷疑所有的,最後你只好拿起遙控器換台了事。

2008年5月16日 星期五

080517(Fri)EURUSD心得:戰略佈局與時機把握(量子力學分析與精准下單)

EURUSD日圖0805170114.jpg(點擊看大圖)

EURUSD四小時圖0805170100.jpg(點擊看大圖)

EURUSD小時圖0805170102.jpg(點擊看大圖)

EURUSD十五分鐘圖0805170113.jpg(點擊看大圖)

今日的交易做得很不爽,大趨勢分析得很準確,最終行情大幅震盪,行情在所有資料公佈完之後才開始飆升,而我卻在震盪之下被最後一次進逼失去了信心而手動平倉出場。

今日上午分析行情時,發現歐元自1.6017的歷史高點回調以來,至今一直維持圓弧形態走勢,5月8日17:00前後在1.5289見底後,此後走勢與圓弧底形態十分吻合,而且目前四小時圖Boll已經窄幅盤整近1天,小時圖也處在收窄並隨時等待突破的形態之中,後市極有可能突破並單邊上揚。而且在四小時圖中,EDK中線指標中的SJ線在5月14日美市早盤時欲成死叉不成反成金叉,之後穩步上揚,SD線穩步上揚態勢已十分穩健;小時圖EDk長線指標顯示上揚,中線指標則基本橫向盤整於0軌,對中線方向沒有明確信號;十五分鐘圖中,EDK中線指標在上午10:00左右形成金叉後穩步上揚,同樣為看多信號。

對方向判斷之後,我便於16日13:21:41下單以1.5484做多歐元,靜待行情突破小時圖上軌1.5500附近後,第一目標為20日均線為1.5585左右,第二目標則看到30日均線位1.5650附近。

下單之後不久,即遭遇了第一次震倉,發生在14:00,行情出現回調,在15:00最低探到1.5466;
第二次震倉發生在17:30,歐元區17:00公佈的3月貿易帳為-23億歐元,大大低於前值(8億歐元)和預期(9億歐元),當時行情持續徘徊於高位(1.5505-1.5520之間),隨後英國能源公司(35%的股份為國有)收到EDF,Suez和RWE/Iberdrola公司報價的消息打壓歐元下行,於19:00左右最低探到1.5450;
第三次震倉發生在20:30,意外做好的美國4月新屋開工(103.2萬,高於前值94.7萬和預期91.5萬)再次打壓歐元,於21:00左右最低探至1.5449。
之後行情一路高奏凱歌,在22:00美國公佈5月密歇根大學消費者信心指數初值(59.5,低於前值62.6和預期62.5)後,行情突破各時圖Boll上軌1.5510-40一帶,並不斷上行,於00:00左右創下高點1.5599。

我在第三次震倉時覺得有些無法忍受,最終在20:30:42以1.5481選擇平倉以規避風險,結果是沒有賺到利潤,還小賠手續費和點差。

這次失誤總結有如下幾點問題:
1、對行情的信心應如此:優先大戰略觀,其次為時機把握。大趨勢方向明朗時,大戰略佈局決不動搖,短期的恐慌則應作為進單的實際,因為要想改變方向需要有極大的成本;
大趨勢方向不明朗時,大戰略無明確佈局,此時往往受重大的無法判定的事件或指標牽引,行情依賴於短期的走勢給出方向,此時則應該在事件發生或資料公佈後依市場情緒變化來做單。
2、給戰略佈局設立明確的風險防範止損位,風險規避則以此位為基準,若沒有打破戰略佈局,說明任何一次短期的逆勢行情都不夠改變趨勢的力量,則應該在逆勢行情接近衰竭時追單。
3、方向明朗的預期行情一般不會打破趨勢,對於未來不明確的短期走勢可進行模糊判斷,按照量子力學的思維方式來進單往往有更好的把握效果。
4、行情既然有明確的大方向,而且有單邊機會的話,行情即具備了時間價值,可等待讓時間體現價值。